主页 > 汽车家电 > >正文

创建一所更理想的学校——北京中学教育改革的

来源:消费晚报   作者:李进

如何创建一所理想的学校,既能让学生全面而自由地成长,让教师享受工作的幸福与价值,又能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?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,学校教育应做怎样的创新,才能肩负新时代的使命?学校教育应有怎样的坚守,才能无愧历史的重托?

 

作为第一所直接以“北京”两字命名的中学,北京中学自2013年成立以来,始终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核心,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,努力探索教育规律,着力改革学校形态,致力于办一所具有北京风格、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,形成了“全面而自由”的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,构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更为理想的学校教育形态。本文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呈现关于学校形态变革的思考与探索,描画面向未来的北京中学的模样。

一、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

 

人类越向智能时代迈进,学校就越需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丰富情感、精神追求,让人成为人,让自己成为自己,让世界因我更美好。理想的校园,应该始终有家的味道,师生在这里是舒展的、安全的,人人都享有爱,人人都得到尊重,人人都拥有机会,人人都有所追求,人人都能体验欢乐与成功。校园应该成为师生们喜欢的地方、成长的地方、绽放的地方,使他们永远感激、不断回味、时常留恋。

 

1.信任的力量

 

教育是一个生长的过程,而非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目标与标准对学生进行“加工”。生命有其内在的成长力量,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,无论进行多么完美的筹划,我们都设计不出每个孩子的未来。如何让每一颗“种子”长成它最好的模样?学校老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任的力量。信任是教育的起点。理想的学校,教师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信任、发现、支持、引导。其中信任是第一位,信任往往比控制更有力量。

 

信任孩子,就要切实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。北京中学的老师们尝试让学生置身于成长的问题和矛盾之中,自己讨论规则,变规定为约定,在约定的讨论与执行过程中,诚信、负责等品格自然会得到培养。例如:针对“电子产品到底该不该使用”这个问题,我们让学生开展大讨论,探讨使用电子产品对学习有哪些好处,又有怎样的危害,孩子们在讨论中逐渐形成辩证思维,并就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、使用时间和场合以及违反规定后的惩罚方式等形成约定。我们发现,这样的约定有时候比规定更有执行力。

 

信任孩子,就要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孩子。学校要建立以尊重和信任为主要特征的人文教育环境,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,教学要有一定的容错空间,让学生们不断地进行尝试、参与、思考与探究,学习者的思维被真正激活了,他们的创造性活动才成为可能。例如:在一年一度的特色春游活动——“328活动”(每年都在3月28日举行)中,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要写活动策划方案,然后经过小组竞标、班级竞标遴选出班级最佳方案,再到学校层面参加答辩……这样的过程看上去是折腾学生,实质上是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,给他们学习锻炼的机会与空间。

2.真实的生活

 

学校要让孩子们过上真实的生活。过什么样的生活,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。理想的学校,应该让真实的学习、真实的成长与真实的生活相融。

 

例如: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入脑入心,变成学生切实的信念与行为?关键是把这些观念转化成孩子们的生活。要培养学生友善的品格,就要让他们拥有友善的生活。学校努力让孩子们的生命与大自然有更多的亲密接触,让他们直接去观察和体验鸡蛋孵化,小鸡破壳而出、长大直至死亡的过程,让他们去饲养小白兔、养蚕、呵护流浪猫,在感悟生命的过程中,他们的内心会更加柔软。校园里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中学生们就发起了“小一陪伴计划”,每周都抽出时间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游戏、玩耍。学生们还到社区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,给“手拉手”学校的孩子们上STEM课,去云南边陲、太行山区支教,让无穷的远方、无数的人们都与“我”有关,他们在关心自我的同时,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他人、关爱社会。

 

3.弘毅的精神

 

真正的快乐来自崇高的追求,真正的幸福孕育于艰苦的奋斗。理想的学校,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宏大的志向与坚毅的品格。一项对数千名学生进行调查的研究发现,无论在何种情况下,比起智力、学习成绩,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。

 

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同时也运用各种载体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与艰苦奋斗的精神。“无体育,不北中”——这是学校的口号,也是学校的目标。除了每周五节体育课以外,学校还要求学生每人每周至少跑步15公里;全国赛车场上,虽然是年龄最小的一组,但北京中学的学生竟然拿到了一个项目的冠军。每个“行知”项目,如夜宿森林、轮流值班,攀岩速降、高空行走,爬山涉水、半夜负重急行军,挑战自我极限、100公里戈壁行走……孩子们从初始时咬牙切齿地埋怨,到参与中痛并快乐地呼喊,最后,这些项目都成了学生们票选出来的最喜爱活动之一。经历了这些活动,他们一定会增强对自我潜能的信任、对生命的珍视、对远方的向往、对意义的追寻、对坚持的笃定、对团队的感恩。

二、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

 

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,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大趋势。理想的学校,应该是一个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学习中心,学生能够按照喜欢的、适合的方式学习,师生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。具体如何实现?北京中学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教育教学探索。

 

1.自由的学习

 

自由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,它意味着每位学习者能依据自身的规律实现最充分的学习。当前全校师生们还在必然王国探索,目标朝向自由王国。在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进程中,“解放”与“支撑”是两个抓手。

 

(1)解放

 

其一,解放学生的学习节奏。每个人的学习节奏不同,为了缩短相互等待的时间,北京中学努力解放教学机制,去掉学习进度的限制,打破年级壁垒,让学习快的学生能够快起来,学习慢的学生不必强追,不致囫囵吞枣;通过实施学分制、弹性作业、弹性考试等机制,让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。

 

其二,解放学生的学习方式。让孩子们按照自己喜欢、适合的学习方式去学习,是走向高效学习的关键。学校设计推进了按照不同学习方式走班教学的模式,包括自修、研修、导修、讲修,学生可以自主选择。比如: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业测评情况,向任课教师提出“自修”申请,通过与教师共同制订“自修学习计划”,约定辅导和答疑时间,真正掌控学习进度。教师运用多元化手段进行学情调研分析,并进行个性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。

 

其三,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。学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,让学习(包括师生、生生的交流)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,而且发生在家庭、图书馆等很多场所,真正实现泛在式学习。在学习软件的选择上,学校主张“拿来主义”,认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,目前市场上很多优秀学习软件都在北京中学得到不同程度地运用。

 

其四,解放学生的学习内容。学科教师通过设计学科群,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。如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,学生可以在众多的生物探究活动中自主选择,可以进行观察或养殖,可以进行生物遗传性状调查,也可以进行实验探究,或者申请与科研院所专家对话和进行课题研究。

(2)支撑

 

探索自由的学习,不仅要在“解放”上做文章,还要在“支撑”上下功夫。

 

其一,在动力上支撑。学校引导教师变抱怨为赏识,变控制为激励,不断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,促使其进行自主而持续地学习。同时,学校设立导师制,要求导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整体的精神状态、心理因素与学习规划,不断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中,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,有目的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确立目标,树立信心,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的志趣。

 

其二,在方法上支撑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,特别需要教师给予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,因此,教师要帮学生搭建好必要的“脚手架”。比如:教师引导学生学会“联系性学习”,让他们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,要“先见森林再见树木”,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与结构;教师引导学生尝试“创造性学习”,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,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创造出来,再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比较,由此加深学习记忆。

 

其三,在资源上支撑。学校一方面联系各场馆、科研院所,建立学习实践基地,供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;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录制一定数量的微课放在电子资源平台上,供学生选择性观看,并研发编制系统的文本性阅读材料以及习题训练材料,供学生随时使用,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,拓展学生学习的厚度。

 

2.可见的学习

 

北京中学的教学没有固定模式,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,但认真梳理一下,就会发现各具特点的学科教学背后,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那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可见。如历史学科的“回到历史现场”,语文学科的“亲历式学习”,数学学科的“做数学”,英语学科的“用英语”,等等,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说出来、写出来、画出来、做出来、演出来,在这样的过程中,知识才会更有效地变成能力、变成智慧。

 

例如:地理课堂的第一个环节,是3~5分钟的“地理眼看世界”学生展示活动。从金沙江堰塞湖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,从美国加州的森林大火到欧洲的热浪,从中国到世界,从自然到人文,学生们总能捕捉到与地理学科知识相关的时事信息,用地理的原理去解读分析,用人地和谐的思想去思考辨别人类活动的科学性。政治学科在小学“时政速递”、初中“时政播报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上,高中研发了“时政述评”课程。每节课6分钟的时政述评,包括选题、叙述、评述、展示四个环节,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、深度思考的习惯,在小事件和小新闻中看大社会、大世界的能力,以及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。

 

3.融通的学习

 

让学生学会学习,就要想办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知与编织起联系的、整体的世界,学会融会贯通。

 

首先,基于贯通理念,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,从纵向上延展学习的长度。学校所有学科基于知识逻辑结构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,进行学科课程的系统设计,开发有机融通、相互支撑的学习任务单,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,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获得感。如语文名著阅读贯通化设计包含两层内涵。一是打通全学段的名著阅读整体架构设计。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不同学段阅读《三国演义》,有不同的贯通式的任务清单。二是学习活动的贯通设计。学生在阅读任何一部名著时,能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养,以及对自我的阅读期待,选择相应的语文活动,其目的是把单一的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,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。

 

其次,基于融合的理念,不断探索学科内基于核心概念的内容整合。例如:在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并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,学

校有意识地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,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学科都围绕核心概念对内容进行了重组,美术、技术等学科都以“设计”为主线开展了“学科群”的探索,英语学科开发了10余本电子学材、超过200G的配套资源。我们借助多种载体,让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为一种常态;不断开展产品导向的项目式学习,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,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融合各种知识,提升素养与能力。

 

三、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创新沃土

 

孩子们都有天生的创造潜能,学校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,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创造力。理想的学校,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壤,让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这里不断生发、不断茁壮。学校将着力点放在以下三个层面。

 

1.认识自我

 

首先,要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、发现自我,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。从学生入校开始,学校就组织了系列测评,包括心理健康诊断测验(MHT)、学习适应性测验(AAT)、学习风格和学习自主性测试、瑞文推理测验、生涯测评等,完成300多万字的分析报告,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,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与多元智能情况、人际关系、健康程度有准确的了解。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,我们还要针对其自我学习与规划、生涯情况进行测评,帮助学生获得对个体自主发展情况的有效诊断。

 

当然,这些测评诊断只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辅助性工具,团队活动和问题解决对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更重要。比如:学校大力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,遇到问题与矛盾时,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,而不是越俎代庖。学生在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过程中,会逐渐懂得多角度、多方位思考问题,会逐渐了解自己性格的特点与能力的强弱,会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自己。同时,学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让学生在帮助他人、成就他人的同时,更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与努力的意义。

 

2.丰厚底蕴

 

底蕴丰厚,才能走得坚实、走得长远。我们强调让学生打牢根基,重视其专注力、规划力、领导力、组织力等重要能力的培养。学校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演都有一定的要求,按照系统规划、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标准,要求学生分学期过关;对于项目学习和课题研究,也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。在为学生创造成长平台的同时,学校还努力为他们的主动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。比如:坚持英语配音的学生,如今已成为拥有五万多粉丝的网络达人;学生自己规划设计,在学校创作壁画;学校要建造一座小木屋,学生们在招标设计、答辩竞标、中标后施工的过程中,综合能力不断提高。

 

3.发展思维

 

思维改变世界。在学科教学中,学校引导教师要特别注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结构,并在形成学生高阶思维上下功夫,通过高阶思维来引领、统整低阶思维,同时加强对学生元认知的培养。在此基础上,学校特别重视学生以下三种思维的培养。

 

其一,发展学生的审辩思维。对于人文课程的学习,我们注重指导学生通过述评、辩论等多样化方式,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事件本身,做到客观审辩、知行合一。例如:在《红楼梦》的阅读中,教师开展了审辩式读写共生活动,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,引导他们对阅读内容进行多元化分析。学校还专门开设了“审辩思维”课程,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、素材、情境,培养学生的描述与分类、预测与选择、辨析与评价、解释与论证等相关思维能力。

 

其二,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。学校搭建全方位的学习和展示平台,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、文艺创作、产品开发。几年来,学生撰写了涵盖发明类、生命科学类、古迹类、文化类的各种科研论文,有些论文已经在科技期刊上发表;自导自演了涵盖经典话剧、著名电影、中国古典小说选段、自创自编剧本的中英文戏剧;他们的文艺创作涵盖了连载小说、诗词创作、微小说、各类评论、微视频、海报、绘画、家居作品设计、服装设计等;他们自主设计的产品包括专利科技产品、编程软件、校园生活用品等。

 

其三,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。学校开发了培养计算思维、问题解决能力的系列课程,如设置了卡魅、STEM、DIY、机器人等信息技术课程,研发了编程基础、中级、高级课程和人文创客课程,学生学会了用图文编程基础构造世界,进行App开发,用编程构建模型并实现3D打印……在与计算机的深入对话中,学生学会了计算思维与深度学习。

 

学生们正是通过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,形成从事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知识、能力与品质。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,打通了学生学习与科学家探索、学生生活与未来社会实践的壁垒,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确证自己的主体力量,成为愿意创造、能够创造的主体,从而生发出创造美好未来的历史感与责任感,主动参与未来创造。同时,这种创造性活动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让他们对学习、研究、创造乐此不疲。

 

头条新闻